钱币介绍
吴王濞四铢半两是西汉文景时期的一种货币 。西汉初期,币制较为混乱,汉文帝刘恒前元五年(公元前 175 年)铸行四铢半两,同时取消盗铸令,允许民间自由铸造。吴王刘濞在其封地内利用豫章郡产铜的矿山,大肆铸钱 。通常直径在 2.3 - 2.4 厘米左右,穿径 0.8 - 1 厘米,厚 0.02 厘米,重 2.5 克左右。钱径大小相似,厚薄匀称,钱体圆润光洁,穿孔方正宽大。面无内廓,有浅细外廓,部分钱面钱背有椭圆形(橄榄状)纹饰,形状、位置固定,而且工整规范。红铜质地,采用含铜较高的原始铜矿铸造,其他元素含量较少,因此铜质与当时官铸钱币有差别。文字清晰规正,笔画纤细方折,铸造风格较为精致。吴王濞通过铸钱积累了巨额财富,使吴国 “富埒天子”,经济实力大增。其大量铸行的四铢半两钱在一定区域内广泛流通,促进了当地的商业贸易发展,但也因私铸钱的大量出现,导致货币市场更加复杂混乱,对国家整体经济秩序产生了冲击 。吴王濞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一方割据势力,最终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前 154 年)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史称 “七国之乱”。这次叛乱虽然被镇压,但对西汉王朝的政治稳定造成了极大影响,也促使统治者更加重视对币制的管控和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