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介绍
“高半釿”是一种战国时期的布币。平肩平足,从形状上看类似铲状,这也是布币的典型特征,由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面刻有文字,书法古朴,其上部通常有一孔。币身有绿锈,锈色鲜明单纯且富有层次,深浅相间分布自然。整体为青铜质地,铜色自然熟旧。通长42毫米,重8.3克(数据来源于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抢救所得的孤品),但不同个体可能在尺寸和重量上存在一定差异。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经济发展各有特色,货币的铸造和流通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布币主要流通于中原诸国,“高半釿”作为魏国的一种布币,反映了当时魏国的经济状况和货币制度。在当时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中,“高半釿”作为货币起到了媒介作用,用于衡量商品价值和促进贸易流通,是魏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存世量稀少,且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古钱币收藏市场中较为珍稀。例如在一些拍卖会上或收藏交易中,“高半釿”布币往往能拍出较高的价格。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高半釿”布币,作为文物孤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也为钱币收藏爱好者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