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介绍
隋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为隋朝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以下是关于隋五铢的详细介绍:隋朝建立后,为了统一币制,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隋五铢,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圆形方孔,钱面双重内郭,广穿,光背,有铜质亦有铜质鎏银。面无穿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五”字交笔有圆曲与斜直两种,“朱”头多呈方折。早期直径24毫米,晚期直径逐步减小,多集中在23.5毫米左右;早期重3克以上,大部分重量集中在2.7克-2.8克左右。曲笔五铢“五”字的交叉线为弯曲状,故名曲笔五铢。其最大特点是“五”字更弯曲,铢的金字旁却比其他钱更笔直,这类特殊版式的产生可能是用于区别不同的钱炉所铸造的钱币,目前行情在200元左右。置样五铢也叫开皇五铢,是隋早期的“标准钱”。为统一币制,查禁私铸劣钱,专门标准铸造放置全国各地关口用于对比,凡是携带铜钱过关入京师的人都要经过检查,只有合乎标准的钱才允许入关,不合乎标准的钱则被没收并集中销毁为铜,改铸新钱,因此得名“置样五铢”。一般认为直径超过2.4厘米的隋五铢可认定为置样五铢,其尺寸通常在25毫米左右,有些在25毫米以上,重量3克多。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它的铸造和流通,对于稳定隋朝的经济秩序、促进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隋五铢的币制改革也为唐朝的开元通宝等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