祺祥重宝
同治重宝合背祺祥同治合背
钱币版别

祺祥重宝 同治重宝合背祺祥同治合背 正面 祺祥重宝 同治重宝合背祺祥同治合背 反面
正面图
背面图
祺祥重宝 同治重宝合背祺祥同治合背 评级 一级评级 一级
版别详情
面值
当十
朝代
材质
黄铜
直径
34mm
版别特征
同治重宝
合背
祺祥同治
当十
合背
相似特征版别
钱币介绍
祺祥重宝是一枚古代钱币,铸于清穆宗初登基时(1861年)。时值载垣、肃顺八大臣奉诏辅政,即改元祺祥,并铸祺祥通宝与祺祥重宝当十钱。祺祥重宝钱径约3.5厘米,重12.5克左右。钱面文字“祺祥重宝”以楷书书写,其文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穿孔左右为满文的“宝泉”或“宝源”二局名称。穿孔上下是汉文的记值当十二字。出于祺祥重宝铸后不久,慈禧太后摄政便改元“同治”,祺祥通宝也便不准通行,因而传于今世甚少。祺祥通宝还铸有合背,以及祺祥、同治异号合背钱。背景祺祥是同治皇帝第一个年号,当时提出时即有大臣因“祺”“祥”两字意思相近而持反对意见,后因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而废止,仅存60天。所铸多为样币,流通币几乎全部收回损毁殆尽。清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鼓铸,还未发行,十月五日即被勒令废除,铸币回炉铸为同治钱(1861年),与祺祥通宝一起并称为中国寿命最短的钱币。铸造局祺祥重宝当十有宝泉、宝源、宝巩三局,宝泉局极少。形制“祺祥”年号定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废于同年十月五日,短短六十九天,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短命年号。而祺祥钱也因此而铸行时间短促,尚未流通,就被废行了,因而传世甚少,极难见到。。“祺祥通宝”径约2.7厘米,重一钱二分,面文楷书,顺读。“祺祥”重宝“径约3.5厘米,重七钱四分,为当十钱,此钱做工较精整美观,因存世较少为收藏者重视。文物价值清代自顺治登基(1644)始到宣统退位(1911)止,一共经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10代,也就是说出了10位皇帝。按清制每朝只铸一个年号钱币,本应10个,然而历史上却发行了11个年号的方孔制钱,这多出的一个便是“祺祥”年号钱。这就涉及“祺祥”年号钱诞生和消亡的历史背景——“祺祥政变”(因为发生在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逝,以肃顺为首的八位大臣按遗诏,以顾命大臣身份主宰朝政,拥辅年仅6岁的载淳太子继位,商定次年改用寓意吉祥的“祺祥”新年号,并下令铸造了“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制钱。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使权欲熏心的西宫太后慈禧极度恐慌,她联手东宫太后慈安,暗中勾结恭亲王奕,回京后于9月30日突然发动宫廷政变,迅速捕杀了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慈禧太后以辅助年幼皇帝、一同治政为名,宣布垂帘听政,废除“祺祥”年号,改为“同治”年号,新铸的“祺祥”钱币被迅速回炉改铸“同治”钱币。尽管“祺祥”年号钱距今时间不长,但因为发行时间短暂,存世量少,物以稀为贵,像许多年代久远的古钱币一样,被钱币收藏家视为珍品。如果说宝源局祺祥重宝当十铜钱比较珍贵,那么祺祥重宝与同治重宝的合背钱则更加珍贵。所谓合背钱,是指误用二件面范(铸钱模具中的面模)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大多出自各个朝代的中晚期,是我国古钱币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也是比较稀少的版别,受到钱币收藏家的普遍重视。祺祥重宝与同治重宝合背钱同样受到华光普等钱币收藏家的重视。一般认为,其正、背面的年号不同,是由于“祺祥”钱改铸“同治”钱时,因时间仓促,铸量剧增,铸工在操作忙乱中出现误用钱范,或有意用错钱范。加上检查不严,错范的祺祥重宝与同治重宝合背钱便流入了市场。这正是清朝晚期政治没落,吏治腐败,纲纪松弛,钱法混乱的体现。祺祥重宝与同治重宝合背钱和宝源局祺祥重宝当十铜钱一道,共同见证了刀光剑影、阴险黑暗的清末宫廷政变,“以钱证史”的重要意义得到彰显。
祺祥重宝更多版别
钱币名称
版别
朝代
面值
直径
重量
参考价
祺祥重宝
宝源当十满文
当十
34mm
-
-


线

微拍堂官方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