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通宝
背上十下浙折十
钱币版别

大中通宝 背上十下浙折十 正面 大中通宝 背上十下浙折十 反面
正面图
背面图
大中通宝 背上十下浙折十 评级 五级评级 五级
版别详情
面值
折十
书体
楷书
朝代
材质
青铜
直径
44.8mm
版别特征
背上十下浙
相似特征版别
钱币介绍
大中通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元末起义军领袖朱元璋称吴王时所铸。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设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以四文为一钱、四十文为一两、四百文为一贯。大中通宝,钱凡五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各等钱均有光背、背字两种。大中通宝背字记京城及各行省简称。当十钱除记地外,注明“十”字,表“当十”之意。“京”字当十钱较各行省当十钱微产生背景确切而言,大中通宝是在元末反元斗争中产生的,是反抗元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据湖南常德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记载,朱元璋铸“大中通宝”可分前后两个阶段:(一)朱元璋称帝前铸大中通宝。龙凤十年,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平陈友谅后,朱元璋在江西置货泉局,又铸大中通宝。颁行五等钱式,增铸“当十”一种,背穿上“十”字。(二)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再铸。这是朱元璋称帝之后。该币圆钱,正书,顺读。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具备。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折二以上还有数目字,如广西铸的折二钱则为桂二,福建铸的折三钱则为三福。清翁树培引《明史·食货志》云:“按:此大中小钱,乃洪武四年以后所铸。”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引《泳化编》云:“洪武中,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用。”皆涉及洪武初铸大中钱事。足征见前人已注意大中通宝钱鼓铸有先后之别,只未揭其差异耳。唐石父《中国钱币学辞典》指出:“凡有背文者,除折十单纪值一种外皆后铸。”种类区分常德地处长江中游,曾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之地。《清嘉庆常德府志》载:“元顺帝十六年(1356),伪汉陈友谅据常德置元帅府。”又载:“洪武初,灭伪汉陈友谅,取常德路。”因此,常德多有“大中通宝”传世或出土。关于“大中通宝”钱的区分和定性问题,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认为:龙凤七年,即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在应天府置宝源局,铸大中通宝钱。击败陈友谅后,又于江西置货泉局,颁大中通宝五等钱式铸钱。上述由龙凤七年至反元斗争胜利期间所铸大中通宝钱,为吴国公钱,应属于农民起义军的钱币。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年)再铸的大中通宝钱,背文已加铸“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地名,当不再属于农民起义军钱,而应划归明代钱币。但以往有人对这种区别多未注意,或将有背文者称为农民起义军钱币,或将无背文者归诸明太祖,脱离了反元斗争的历史背景,都是欠妥的。


线

微拍堂官方客服
×